正文
元杂剧是在宋、金时代的北方戏曲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文学样式,创作成就十分突出。它的兴起和繁荣,从杂剧形式自身发展原因来看,一方面是前代各种戏曲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借鉴,许多文人运用这一艺术样式参与创作剧本,许多著名演员参与演出,又进一步推动它的繁荣;一方面当时戏剧演出成为时尚,演出的广泛性与商业化带来的竞争性,也促进了它的繁荣。从文学剧本的创作成功来看,又与当时剧作家保持同人民的联系,了解人民的思想感情分不开。
元杂剧的发展大致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从蒙古王朝称元,到成宗元贞、大德年间,杂剧创作进入鼎盛时期,作家有关汉卿、王实甫、康进之、马致远、白朴等。他们主要活动在以大都(今北京)为中心的北方,留下了许多优秀作品。后期从大德以后到元朝灭亡,是杂剧逐渐走向衰微的时期,作家有郑光祖、宫天挺等。他们的活动已逐渐转移到以临安(今杭州)为中心的南方。在元代的各类文学作品中,元杂剧是最具有代表性的一代艺术,有着众多的作家和作品,其中有姓名可考的作家就有80余人,见于书面记载的作品约500余种。它比以往任何文学更广泛、更深入地反映社会生活,并且突出地描写了一些社会低下的普通人,大大开拓了文学的描写对象。同时很多作品严厉抨击封建统治阶级的官绅及其爪牙,歌颂了敢于反抗、勇于斗争的下层人民,在思想和艺术上,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中杰出的作家与作品有:关汉卿及其杂剧《窦娥冤》、《鲁斋郎》、《救风尘》、《望江亭》、《拜月亭》、《单刀会》等;王实甫及其《西厢记》;康进之及其《李逵负荆》;高秀文及其《渑池会》;无名氏的《陈州粜米》;纪君祥及其《赵氏孤儿》;白朴及其《墙头马上》、《梧桐雨》;马致远及其《汉宫秋》;郑光祖及其《倩女离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