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散曲是在宋金时代民间长短句歌词并吸收民间曲词和北方少数民族乐曲的基础上形成的,又称北曲。元代散曲作家可考的达200余人,作品4300余首。作家因时代有先后,创作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作家有达官贵人或文人雅士刘秉忠、杨果、姚燧,杂剧作家关汉卿、白朴、马致远,教坊艺人珠帘秀等,活动中心在大都(今北京)。成就较高的属兼作杂剧的作家。他们的作品有民间歌曲的质朴自然,也有较深的社会内容,又经过了艺术的锤炼,有较高的境界。如关汉卿的《不伏老》及其它描写恋情作品,白朴的《题情》,马致远的《秋思》等。
后期作家有专攻或主要从事散曲创作的张可久、乔吉、贯云石等人,活动中心也逐渐转移到南方的杭州一带。创作数量比前期多。其中不乏保持前期质朴自然特色的好作品,如睢景臣的《高祖还乡》,刘时中的《上高监司》等。但总的说内容远离现实,语言趋向典雅工丽,逐渐失去了前期的特色。
元代散曲大致包含了以下内容:一是反映元代社会黑暗现实,寄托对人民苦难的同情。如张养浩的名作《潼关怀古》,指出无论如何改朝换代,人民总不能摆脱贫因的境况;刘时中的《上高监司》,直接描写了灾民的悲惨遭遇,展现了元代政治制度的腐败;睢景臣的《高祖还乡》,还把批判的矛头直指“至高无上”的封建帝王。二是大量喟叹世情险恶,向往归隐生活的作品。如马致远的《秋思》,既表现了对残酷现实的愤激和对富贵的鄙视,更主要的是表现了厌世与超然物外及时行乐的思想。三是歌唱爱情与吟咏闺怨。这类作品数量多,表达了直率真挚的感情,既有对封建礼教的藐视一面,也有片面追求色情的一面。四是写景抒情。从创作风格来看,大致可分为两派:一是豪放派,以马致远为代表,在前期占主流地位;一是清丽派,以张可久为代表,在后期占主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