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陈子昂(659 - 700)
初唐诗人。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射洪)人。家世豪富,少任侠,尝与博徒游。18岁始折节读书,精研典籍,喜求仙学道。21岁游太学。高宗永淳元年(682)进士。睿宗文明元年(684)诣阙上书,武后奇其才,擢麟台正字。28岁随乔知之征同罗、仆固。31岁迁右卫胄曹参军。33岁以继母忧解官归里,服除,任右拾遗。主张任用贤才,改革吏治,招抚流亡,反对淫刑黩武;语多直激,谏多不纳。常郁郁有辞官意。36岁陷冤狱,翌年狱解。38岁从武攸宜讨契丹。40岁归隐。武则天久视元年(700),父丧哀毁;射洪令段简“附会文法”(卢藏用《陈氏别传》),罗织罪名,系于狱中,忧愤而卒,年42。
其文学主张见于《修竹篇序》。针对“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的齐梁诗风,陈子昂融《诗经》兴寄、汉魏风骨和正始风力为一炉,首倡“风骨”、“兴寄”,要求把建安积极进取的精神和《诗经》比兴寄托的手法结合起来,创造出一种既有健康深广的思想内容、又有昂扬壮大的感情气势、内容和形式高度统一的诗歌,为唐诗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扫清了障碍。陈子昂擅长五古,唐诗因而有古近体之分。《感遇》38首着力探讨时、才与命三者的关系,把兴寄风骨具体化为乘时立功的进取精神和穷达进退中的高尚节操,或同情人民疾苦,或指斥时政弊端,是陈子昂最重要的代表作。《登幽州台歌》把俯仰古今的时间意识和纵横天地的空间意识作为怀才不遇的背景,寓强烈的功业渴望于壮志难伸的悲愤之中,“胸中自有万古,眼底更无一人”(黄周星语),具有经久难衰的艺术魅力。“国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韩愈),“论功若准平吴例,合著黄金铸子昂”(元好问),在唐诗发展史上,陈子昂有极崇高的地位。诗的不足之处在于质胜于文,“复多而变少”(皎然语),诗体也较单一。陈子昂的散文对唐宋古文运动也有重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