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莱蒙托夫(1814 - 1841)
俄国诗人、作家。生于莫斯科一个退役军官之家。3岁丧母,由外祖母抚养。1828年入莫斯科大学附设的贵族寄宿中学,接触西欧名家作品,深受拜伦和普希金的影响,创作了早期的60首抒情诗。1829年考入莫斯科大学,1832年因参与学生事件被勒令退学。同年入彼得堡近卫军骑兵士官学校,创作同情农民起义的长篇小说《瓦吉姆》及《帆》等向往自由的抒情诗。1834年毕业,作为近卫军骠骑兵团旗手驻扎在皇村,写下一些反映上流社会生活的作品,如诗剧《假面舞会》、长诗《大贵族奥尔夏》及中篇小说《里戈夫斯卡娅伯爵夫人》(未完成)等。
1837年震惊于普希金的死,写下成名作《诗人之死》,指出贵族上流社会是扼杀自由、杀害诗人普希金的真正凶手。此后被公认为普希金的继承者、俄国文坛的希望。莱蒙托夫因此被流放到高加索,1838年重返彼得堡。流放生活对此后的创作影响重大,高加索景色成为大多数作品的背景。流放期间写下著名长诗《沙皇伊凡·瓦西里耶维奇、年轻的近卫士和勇敢的商人卡拉希尼科夫之歌》。同时,《现代人》出版了他的爱国长诗《波罗金诺》。
重返彼得堡后写下大量抒情诗,1840年出版第一部抒情诗集和长篇散文体小说《当代英雄》。《当代英雄》塑造了一个禀赋非凡、教育良好却无所作为的青年贵族军官形象,作品擅长自然景物描写和人物的心理活动分析,对俄国散文影响重大。主人公毕巧夫成为俄国文学中又一贵族“多余的人”的典型形象。长诗《恶魔》(1829-1841)、《童僧》(1839)是歌颂自由与叛逆精神的浪漫主义长诗杰作。1840年2月因与法国公使之子决斗再次被捕并流放到高加索。1841年7月27日与军官马尔特诺夫决斗,死于高加索。虽然死时不足27岁,却为俄国文学留下了丰富遗产。12年创作生涯中写下400多首抒情诗、若干长诗、诗剧及小说。作品渴望自由的浪漫主义激情和反抗专制的斗争精神滋养了后代俄国文学;深刻的心理分析手法为屠格涅夫、托尔斯泰继承发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