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南朝乐府分文人作品和民歌两类。东晋以来,江南经济得到发展,促使歌谣、舞蹈也相应地发展起来,并在贵族官僚和一般平民中盛行。新乐曲和歌辞在民间不断地产生并流传,也被南朝中央政府的乐府官署采集和加工。今存南朝乐府民歌近500首,在郭茂倩所编《乐府诗集》中,分别编入“清商曲辞”和“杂曲歌辞”、“杂歌谣辞”中。绝大部分民歌归入“清商曲辞”(后二种总计不足10首),所收又主要为“吴声曲辞”和“西曲歌”。前者多出于以当时的首都建业(今南京)为中心的长江下游,后者则属长江中游和汉水流域的民歌。
这些民歌,可能有小部分为文人所作,但大多数为商业发达的城市居民的中下层,如商人、贫民、船户、妓女等所作,并以女子口吻出现。其中十之八九又属于女子所唱情歌,表现了男女间不合礼法的恋情,如《子夜歌》、《读曲歌》等。歌词大多坦率而健康,反映了当时社会封建礼教控制已相对减弱;也有少数浮艳的歌词,反映了市民的庸俗一面,但所占比例不大。另一类为娱神歌,如《神弦歌》18首,是江南人民娱神的乐歌。还有一些民歌反映了江南水乡风光和生活情调之作,如《采桑度》、《懊恼歌》、《长干行》等。“杂曲歌辞”中有一首“西洲曲”,写一个青年女子从春到秋的恋情,艺术造诣较高。
南朝乐府民歌以清新婉转、本色自然的风格见长;谐音双关隐语的运用,则是其艺术手法的一大特点,影响到许多文人创作。南朝文人创作乐府歌辞的,有谢灵运、鲍照、谢朓、沈约、江淹等人,帝王中则有梁武帝、简文帝、陈后主等。其中鲍照成就较高,但总的说不及民歌。北朝乐府一般指十六国产生的收入宋代郭茂倩所编《乐府诗集》中的“梁鼓角横吹曲”。当时的歌谣大部分为北方少数民族的歌曲,如北魏时期的就有鲜卑、吐谷浑和部落嵇三族,但因汉化政策的推行,后人对歌辞不解而大都散失。“梁鼓角横吹曲”曲调属原少数民族所流传,歌辞则经南方汉人翻译或润色,有的则被易为汉人古诗或南朝人的作品。这些民歌从风格上看较为质朴,反映的生活面也较为广阔,其中不少反映北方人民在战乱年代的生活,如《企喻歌》、《隔谷歌》等。也有一些情歌,但较为粗犷和坦率,如《捉搦歌》、《折杨柳枝歌》等。《木兰诗》则是著名的叙事诗,研究者认为,它原先就是北魏时期一首鲜卑语民歌,后来被南方汉人翻译、加工而成今天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