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散曲在元代是兴旺时期;明代在作家人数和作品数量上超过前代,内容与形式有自己的特点;清代则逐渐走向衰亡。明代初期散曲作家大多沿袭元人“啸傲烟霞、嘲弄风月”的风气,作品主要表现闲适情绪与吟咏风情。如汪元亨、汤式和朱有燉等,写了一些点缀升平、吟风弄月之作。
明代中叶,城市工商业的发展,社会矛盾加深,皇帝昏庸,宦官专权,人民发出反抗的声音。这时涌现了许多散曲家,产生了一批有批判精神、具社会意义的作品。如康海、王九思的唱和之作,对现实有较真切的感受,时时透露出对官场黑暗、世情险恶的喟叹与不满;王磐的散曲虽多闲适之作,但部分作品反映了社会现实,抒发了他的不平与理想;祝枝山、唐寅等的写风情闺怨之作,有的也写出了妇女对爱情的追求。陈铎、冯惟敏、薛论道是这一时期散曲代表作家。陈铎久居金陵,精通音律,写了大量供歌伎清唱的散曲。他的《滑稽余韵》一卷收小令136首,写了社会各行各业人物,相当真实地反映了明代中叶的社会面貌。其中既描写了工匠的辛劳生活和困难处境,也刻画了里长、巫师媒人之流的丑态与对社会的蠹害。冯惟敏作有散曲集《海浮山堂词稿》,收套数50套,小令400余首,具有丰富的现实内容,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矛盾。他对广大农民遭遇的天灾与官府重压表示了同情,对封建统治者的横征暴敛作了揭露。散曲风格刚劲朴直,语言浅近,具有特色。薛论道的散曲集《林石逸兴》收小令1000余首,内容多写边塞风光,表达将士怀乡之情与卫国壮志。陈铎等人之后,盛行南散曲。它因需适应昆腔的要求,追求文字的工丽和音律的协调,但内容多数不出闺情,缺乏新意。梁辰鱼的散曲集《江东白苎》是代表性作品。
明清易代时期,因民族危亡与民族压迫,引起一些人写出了激愤或离黍之作,其中以夏完淳的几首散曲最为感人。清代的散曲,如尤侗、吴绮、朱彝尊等人之作,因一开始就走上了雕琢之路,多模仿元人或明人,内容又不脱闲适与艳情,缺乏社会意义,所以成就不大。散曲也随着昆腔的衰落而特点日渐消失;尽管道光、咸丰以后,散曲内容有一些变化,如谢元淮、黄荔的作品揭露了统治者的昏庸,表现了爱国热情,但终因曲味不浓,艺术上平庸,没有什么社会影响。散曲的发展,也就到了尾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