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清代诗人、流派众多。虽然拟古主义和形式主义盛行,但仍不乏反映社会矛盾、暴露现实黑暗的作品,现实主义传统在一些具有进步思想和民族意识的作家中仍有继承和发展。在技巧形式上不断追求创新,也为诗歌的发展积累了一定的艺术经验。
清初“遗民”诗人的作品大都敢于正视现实,反映那个时代的民族斗争,表现不忘故国的思想感情。如顾炎武的诗托物寄兴,吊古伤今,充满爱国激情。他认为“诗主性情,不贵奇巧”(《日知录》),其诗作沉雄悲壮,苍凉沉郁,具有纯朴自然之美。黄宗羲的诗多故国之悲,怀旧之感,慷慨激越。王夫之的诗追怀往事,感慨生平,流露反抗精神,寄托亦深;他以情景交融论诗,影响颇大。另有杜濬、钱澄之、归庄、申函光、吴嘉纪、屈大均等,其诗作都具有强烈的民族意识,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和人民的疾苦,具有现实意义。
以明臣而仕清的诗人,以钱谦益、吴伟业、龚鼎孳为最著名,称“江左三大家”。钱谦益反对明代“复古派”,提倡“情真”、“情至”。擅七律,诗风接近晚唐和宋诗。入清后的一些诗,如《后秋兴》等,感慨兴亡,深沉苍劲。吴伟业的诗不满现实,又不敢明白直陈,诗风显得委婉含蓄,感染力很强。龚鼎孳诗较少特色。清初较早的诗人还有应试出仕诗人宋琬和施闰章,有“南施北宋”之称。宋琬诗多有感伤忧患之作,诗风磊落雄健。施闰章诗现实性比宋琬为强,诗风气象浑厚,真挚沉痛。这一时期的诗人,以王士祯最负盛名。王士祯论诗以神韵为宗,诗作大多脱离现实,缺乏社会内容,风格含蓄、冲和、淡远,艺术上有新的特色;但过于典雅,流为空调,适应了清王朝粉饰太平,点缀升平的需要。继王士祯之后以诗名者,还有查慎行和赵执信。查慎行早年诗作多记行旅,对民间疾苦有所反映。诗以白描见长,用笔劲炼,不尚藻丽。赵执信论诗与王士祯意见不合,作《谈龙录》,对“神韵说”表示不满。主张诗中有人,诗外有事,以言志为主。诗风清新峭拔,但蕴藉不足。
清中叶诗人沈德潜,提倡“温柔敦厚”的诗教,主“格调说”,效法汉魏盛唐。其诗多为歌功颂德之语,部分诗作反映了一定现实。他的诗选如《唐诗别裁》、《古诗源》等,流传颇广。厉鹗为浙西诗派领袖,风格清秀恬淡,曾主盟江南江北诗坛数十年。号称诗、书、画“三绝”的郑燮,许多诗篇同情人民疾苦,反映社会黑暗,吐露襟怀性情,清新流畅,自成一派。号称“乾隆三大家”的袁枚、赵翼和蒋士铨,诗论、诗作出现新气象。袁枚倡“性灵”说,论诗主张抒写性情,对当时的拟古主义与形式主义诗风,起了很大的冲击作用。其诗多抒发个人的闲情逸致或叹古讽今,富于情趣,清新灵巧。赵翼诗论主张与袁枚接近,诗风清晰明畅,较有特色。蒋士铨诗多直抒胸臆,风格直朴,功力不及袁、赵。另有黄景仁诗,注重意境,情调感伤低沉、极富感染力。翁方纲倡“肌理”说,主张义理与文词结合,其诗多为“学问诗”。张问陶主张诗中有“真我”,反对模拟,颇受袁枚赞赏。乾嘉时代,诗人黎简、舒位、王昙、彭兆荪等力图独辟蹊径,摆脱拟古主义的束缚,代表着诗坛风尚的转变。但后期诗歌总体上趋于衰落。总集有沈德潜《清诗别裁集》,王昶《湖海诗传》,徐世昌《晚晴簃诗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