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唐代组诗《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的总称。杜甫作。唐肃宗乾元二年(759),郭子仪、李
光弼等九节度与史思明战于相州(治所邺城,今河南安阳),败溃。时杜甫自东都洛阳归华州,途中闻见有感,因作“三吏”、“三别”,反映官府强行征兵的现实。《新安吏》总言点兵事,通过与县吏的对话,写不满18岁的“中男”被迫从军。《潼关吏》借关吏之口写潼关要塞的修筑和防守。《石壕吏》写一“三男邺城戍”“二男新战死”的老妪在官吏的怒呼催逼下“急应河阳役”的不幸遭遇。“三吏”从安史乱中取材,同情离乱之世百姓的不幸,揭露人民群众同封建官府的矛盾,讴歌人民群众为反抗安史叛军而忍受巨大牺牲的正义感,显示了诗人浓重的忧患意识。“三吏”采用对话体叙事,用口语如实反映当时现实,成为继承汉乐府“缘事而发”传统、因事立题的即事名篇,也体现了杜甫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三吏”被后人目为“诗史”,对新乐府诗有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