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高适(702? - 765)
唐代诗人。渤海蓨县(今河北景县)人。少时贫困,流寓宋中(今河南商丘)。20岁曾西游长安求仕未遂,北游燕赵。天宝三载(744)秋,与李白、杜甫漫游梁宋,怀古赋诗。八载(749),经宋州刺史张九皋推荐举有道科,任封丘县尉。十二载弃官赴河西哥舒翰幕府,为掌书记。十四载返朝,任左拾遗、监察御史。安史乱起,佐哥舒翰守潼关。后以讨伐永王李)有功,得肃宗赏识,官职累升,终散骑常侍,封渤海县侯,时称高常俦。
高适诗与岑参齐名,同为盛唐边塞诗派的代表,并称“高岑”。诗歌内容分三类:一类反映个人早年的坎坷遭遇。如《宋中十首》、《蓟中作》等。二类反映人民疾苦,如《封丘县》等。这两类诗表现了对人民的同情、对政治的不满和改良政治的愿望。三类是边塞诗。反映征人思妇的感情。代表作《燕歌行》是盛唐边塞诗中最优秀的篇章之一。通过边疆战地艰苦的实际情况描写,歌颂将士英勇杀敌的精神,抒发他们思乡心情,揭露主帅的荒淫无能。内容丰富,思想深刻,慷慨激昂,豪放悲壮。韵脚整齐,多用偶句。《金城北楼》、《塞上听吹笛》等诗则写出了边塞风光的苍凉雄壮。他的诗古体数量最多,以七言歌行最著名。古诗、律诗、绝句诸体都有佳作。风格古朴浑厚,雄健豪迈。殷瑶《河岳英灵集》评其诗“多胸臆语,兼有气骨”,说明了他以深刻的思想、爽快的语言和苍劲悲壮的形象取胜的特点。宋人辑有《高常侍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