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白居易(772 - 846)
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祖籍太原(今属山西),后迁居下,(今陕西渭南)。谥号“文”。贞元十六年(800)进士,十九年又以“拔萃”登科,授秘书省校书郎。元和年间,任翰林学士、左拾遗及左赞善大夫等职。元和十年(815),上表请求缉捕刺死宰相武元衡的凶手,为当政者所恶,贬为江州司马,后改任忠州刺史。元和十五年,奉召回长安。为避牛、李朋党之争,请赴外任,出为杭州、苏州刺史。文宗时,曾官太子少傅。武宗初以刑部尚书致仕。晚年退居洛阳香山。
白居易与元稹齐名,都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并称“元白”。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文学的社会作用和教育作用,提倡用诗歌“补察时政”,“泄导人情”。反对“嘲风雪,弄花草”的空泛之作。
表现方法上,主张辞句质朴,直书其事,内容真实,文字流畅。前期的讽喻诗大多体现了他的理论主张,能以社会政治重大问题为内容,突破了大历十才子“流连光景”的窄狭范围,扩大了境界。如有名的《秦中吟》10首,《新乐府》50首等,对统治阶级的“荒乐”及其弊政进行揭露,对宦官、藩镇相互勾结,危害人民和国家的罪行进行谴责和批判,对人民的疾苦表示深切的同情,具有强烈的人民性和现实主义精神。其中著名的作品有:《观刈麦》、《杜陵叟》、《卖炭翁》、《轻肥》、《重赋》、《买花》、《红线毯》、《新丰折臂翁》、《上阳白发人》等。
白居易所写感伤诗也颇具特色。著名的长篇叙事诗《长恨歌》表现唐玄宗李隆基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歌颂和同情中暗含讽意,情调哀婉,寄托幽深。《琵琶行》表现“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主题,情景浑融,音律宛转,真切动人。一些抒情写景小诗,如《赋得古原草送别》、《钱塘湖春行》等,也写得清新优美,脍炙人口。他的诗以平易通俗著称,相传老妪能解,因而流传极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