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灾乐祸的成语故事:
幸灾:《左传·僖公十三年》载:晋国遭遇大荒年,向秦国求购粮食,秦国大夫百里奚说:“天灾是哪个国家都难免的,帮助邻国渡过灾荒,是件好事,应大力支援。”于是秦国向晋国出口大批粮食,解决了晋国的困难。《僖公十四年》载:这一年秦国也遇到荒年,便派人向晋国商量求购粮食。晋国国君和大夫们研究之后,却决定不卖。只有一位大夫,名叫庆郑,不同意这个决定,说:“背施无亲,幸灾不仁,贪爱不祥,怒邻不义。四德皆失,何以守国?(秦国给过我们帮助,而我们却忘了人家的帮助之恩,这叫做‘无亲’;秦国遇有灾难,而我们却以人家的灾难为欣幸,这是‘不仁’;贪爱自己的财物,不肯帮助人家,这是‘不祥’;如此得罪于邻国,就是‘不义’。无亲、不仁、不祥、不义,四德全无,还怎能保守国家?)”
庆郑所说的“幸灾不仁”,即“幸灾”一语的来历。
“乐祸”:《左传·庄公二十年》载:周庄王宠妾生的一个小儿子叫子颓。庄王死后,由儿子僖王继位,后来又由孙子惠王继位。那时有几个大夫阴谋发动叛乱,利用子颓年幼无知,拥立他为王,而把惠王赶走。这件事本是祸,子颓却以为福,竟日夜听歌观舞,比往常更欢乐起来。当时人说:“哀乐不时,殃咎必至,今王子颓歌舞不倦,乐祸也。”
三国时,陈琳为袁绍写的讨伐曹操檄文中也有“乐祸”一语。陈琳是冀州袁绍的“记室”(秘书),他在檄文中列数曹操罪恶,并从曹操的祖父、父亲骂起,骂得很凶:“……司空曹操,祖父中常侍腾,与左琯、徐璜,并作妖孽,饕餮(tao-tie)放横,伤化虐民;父嵩乞匄(丐)携养,因赃假位,舆金辇璧(辇),输货权门,窃盗鼎司,倾覆重器;操赘阉遗丑,本无懿德,(犭票)狡锋协,好乱乐祸……”
从以上关于“乐祸”一语的故事看,前者说子颓的“乐祸”是:祸事临头,却还作乐。后者说曹操的“乐祸”是:专爱作乱,制造祸害;两者的原意并不相同。而后来人们一般所说的“乐祸”,又有另外的含义:看见别人遭到灾祸,不予同情,不加援助,反而高兴,和“幸灾”意思一样。所以,“幸灾”、“乐祸”就合为一句成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