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qīng yíng diǎn sù
成语简拼:qyds
产生年代:古代
近义:青蝇点璧、青蝇染白
用法:《青蝇》今译 营营青蝇, 几只苍蝇嗡嗡叫,止于樊, 停留在那篱笆上。岂弟君子, 善良的正人君子,无信谗言。 切莫听信那谗言。
营营青蝇, 几只苍蝇嗡嗡响,止于棘, 停留在那荆棘上。谗人罔极, 如果谗言不停止,交乱四国。 四方便会起祸乱。
营营青蝇, 几只苍蝇响嗡嗡,止于榛, 停留在那榛树上。谗人罔极, 如果谗言无休止,构我二人。 便会离间咱们俩。《青蝇》是规劝正人君子不要听信小人的谗言的诗篇。诗人把搬弄是非、颠倒黑白的小人,比作青蝇。“营营”形容往来频繁,赶也赶不走。有的人为了追逐私利,无孔不入;或者为了达到不可告人的目的、不择手段,造假造谣,无事生非,唯恐天下不乱。唐代文学家韩愈(768~824)在其《送穷文》里说:“蝇营狗苟,驱去复返。”他在“蝇营”之后,添了“狗苟”二字,从而构成“蝇营狗苟”这个成语。他把“狗”视为苟且、贪婪,善于偷偷摸摸的畜牲,用来与讨厌的青蝇并列。这和今日很多人把狗作为宠物、精心护养,截然不同。在儿童文学作品中,东西文化对狗的描述也有不同的特色:中国文人多写主人对狗施恩和狗对主人尽忠报效,反映出人和动物是一种主仆关系;而西方作者则多写一种人狗之间的互助互爱、平等互惠的朋友关系。
感情色彩:贬义词
成语结构:主谓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