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兵相接的成语故事:
《楚辞·九歌》中的《国殇》,据说是流行于楚国民间,而由诗人屈原加工过的一首祭歌,是祭祀为国牺牲的战士的。它的开头四句是:
操吴戈兮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
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
吴戈,是吴国制造的戈矛;犀甲,是犀牛皮制成的甲胄;毂,是车轮,车错毂,是说双方的兵车交错相遇和混战;旌蔽日,是说无数旌旗遮蔽了太阳;敌若云,形容敌兵众多;矢,是彼此纷纷对射的箭;士,就是士兵。这四句写出了双方战士披坚执锐、互相厮杀的激烈场面。而第二句的“短兵接”,就是成语“短兵相接”的出处。
什么叫做“短兵”呢?(史记·匈奴传》说:匈奴人所用的兵器,“长兵则弓矢,短兵则刀铤。”(铤,是一种小矛。)晋朝人左思的《吴都赋》中也有“短兵”一语,注道:“短兵,刀剑也。”可见“短兵”乃是用于近距离的兵器。所谓“短兵接”,类似现代战争中的肉搏、拼刺刀,形容双方展开近距离的激烈战斗。
《史记·季布传》也有“短兵接”这样的话:“季布母弟丁公,为楚将。丁公为项羽逐窘高祖彭城西,短兵接。”丁公,名固,是季布的弟弟,和季布同母而异父。季布和丁公,都是楚霸王项羽的将军。楚汉相争初期,汉高祖刘邦攻占了彭城(今江苏徐州),项羽从山东回军包围彭城,大破汉军,刘邦向西败走,丁公领兵紧紧追去,刘邦窘困万状,双方短兵相接。当时刘邦非常着急,一边逃,一边回头对丁公说:“你我都是英雄,何必苦苦相逼呢!”丁公听了,便卖个情面,停止追赶,让刘邦逃脱了。后来,项羽却被刘邦打败,终于自刎而死。刘邦得了天下,建立了汉朝,做起皇帝来。丁公便去谒见刘邦,自以为对刘邦曾有救命之恩,封个官爵理应设有问题。不料刘邦说:“丁公身为楚将,而不忠于楚,项羽的失败,主要是败在丁公这般人的手里!”随即下令将丁公处死。
《汉书·吾丘寿王传》载:“禁民不得挟弓弩,则盗贼执短兵,短兵接则众者胜”。《后汉书·光武帝纪》:“贼追急,短兵接,光武自投高岸。”
从以上记载看来,“短兵相接”这句成语,原先都只有“短兵接”三字,“相”字是后加的。